重点围绕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未纳入市政管网工业企业、重金属排放单位、医疗机构等行业,开展水环境执法检查,促进重点行业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近期,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已明确2021年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国家财政补贴预算额度为5亿元。至于海上风电,上述负责人指出,《通知》明确,2021年起新核准海上风电项目、新备案光热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备条件的可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形成。
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具体实施政策,确保全年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的公布,主要是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再次确认了新能源项目由补贴转向平价上网的政策导向。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通知》要求,2021年起,新核准(备案)海上风电项目、光热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备条件的可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形成,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的,基准价以内的部分由电网企业结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今年仍享有补贴。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明确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通知》明确,2021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更好体现光伏发电、风电的绿色电力价值。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我想,这些宝贵经验体现在一些制度设计上,包括地方法律法规的建设、配额分配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人才队伍。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根据三定方案新职能职责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一是指导监督,主要是对市场各参与主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开展业务进行指导监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请问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环境部门如何对企业和单位进行监管?对于虚假登记和交易等情况,环境部门如何处理?谢谢。二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参与各方业务能力。
五是组织开展能力建设,提升能力水平。生态环境部目前在强化排放监测、核查排放数据方面有哪些有效措施?如何保证配额分配公正合理,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数据质量?谢谢。四是立法保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以更高层次的立法保障碳市场各项制度有效实施。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方案,牵头组织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目前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现场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在7月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上线交易。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制度的落实。邢慧娜: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几个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邢慧娜:感谢赵英民副部长,感谢李高司长。
下面,我和李高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中国碳市场一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因此中国碳市场的启动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明确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碳价都是由各自市场交易决定的,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根据核查的情况看,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是符合要求的。三是联合监管,碳市场监管涉及到多项法律法规,监管职能也涉及到国务院很多部门,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对碳市场运行各个环节的联合监管。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我国全国碳排放市场的建设工作下一步如何推进?谢谢。
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如何形成?在起始阶段将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如何利用碳市场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引导企业减排?谢谢。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对外庄严宣示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全国碳市场系列培训教材,培训教材涵盖碳市场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还录制了相关的视频。赵英民:这个问题刚才在回答如何强化数据质量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一些。我们认为,各方应该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和帮助确有需要的缔约方开展包括碳市场在内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引导全球气候行动健康发展。
地方的碳市场要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对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第三方机构等持续开展了全国碳市场系统培训,培养温室气体核查、核算、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个管理规则,针对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各环节明确了监管主体和责任,细化了监管内容,实现了整个碳市场流程各个环节的全覆盖,形成闭环,实现了精细化监管,从而有效地防止虚假登记和交易,保护各方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和公平。
环球时报记者提问 环球时报记者:请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在何时何地正式上线?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发电行业在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数据报送工作应该于6月30日前完成,其他行业在年底前完成,请问目前是否有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谢谢。一是构建了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等技术规范。
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在企业报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核查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组织专门的督导帮扶,监督指导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核查力度,组织开展核查抽查,通过对地方督促检查和对企业现场抽查,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往年有排放清单的编制,今年因为有碳市场这么一个因素,因此对发电行业也就是参加碳市场的企业行业的数据要求更加急迫、刚性,目前相关工作都在正常进行。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为了建设全国碳市场、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运行,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碳市场相关制度,初步构建了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今年以来,又陆续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核查指南以及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文件,这些制度文件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市场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碳市场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我们把加强碳排放领域、碳市场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相关人员的能力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
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留言0